上月末,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(CIMT2013)在北京举行。展会规模又创新高。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机床工具参展商,在12.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上亮相。用套话说,展会规模之大、展商之踊跃、展品之丰富精彩使本届展会成为又一次世界机床制造业的盛会。
但热中有冷。一则用户冷,来观展的人中,做机床的人多,看机床的人也不少,但真正带着订单来的人,较之往届特别是最近这几届,确实少了。二则展商冷,大家把钱袋捂紧了,各种花钱的项目,比如发布仪式、表演、礼品和宴请等等,能省就省了。既然两头都冷,这个“空前盛会”便也打了折扣,有时候套话是不能真信的。
其实,机床展应该是市场的晴雨表,也是产业发展的观察窗口,甚至直接成为某个重大变化的关键节点。比如本世纪初的那几届,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发展欲望与激情,把个北京国际展览中心(老馆)挤得满满当当人声鼎沸。那时,数控机床五轴联动是吸引眼球的焦点,是做机床的一个升级换代的标志。
之后,经历了十年高速增长,受惠于中国市场的强劲拉动,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技术进步,特别是国家对机床工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重视和扶持,中国机床制造业获得了长足发展,规模与产能都已跃居世界前列。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,我们在机床展上感受到中国企业成长中的自信与豪迈,纷纷推出重型产品、高端产品,给参观者带来匪夷所思的繁荣印象,同时也埋下深深的忧虑,大家一窝蜂都上大同小异的重型机床加工中心,行吗?
终于,市场说话了,不行。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,经历了2012年,直至今年,仍是春寒料峭需求萧条。中国的机床产业,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厂房、世界第一的产能,但却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高端失守,低端混战的被动局面。
现在,大家都在硬扛着,谁也说不准下半年会好到哪里,或者坏到哪里;大家也都在试探着,看看人家下一步怎么走,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。机床展还是一如既往地凝聚了国内外的人气,吸引着行业上下的目光,但热闹中透着一股萧杀之气。往国际馆里瞅瞅,德玛吉马扎克的床子在那儿安静地趴着,他们的套路我们也烂熟于心了,几十年望其项背,有时觉得差不多追上了,有时却感觉永远也追不上。
“追随模式最大的风险在于,你在别人的轨道上行走,没有自己的方向性,如果别人突然变轨,你怎么办?”这是秦川机床董事长龙兴元的话。在他看来,跟踪技术已不适应中国机床企业的现状和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。
企业一把手是决定战略方向的,龙兴元所关注的也是秦川的定位与未来,他将我们引到自己展台的一个区域,那里是各类硬质材料和刀具,与其他整机企业不同,秦川从材料开始打造全产业链竞争力的战略意图显而易见。
无论如何,对于机床技术发展方向,业内还是有些基本共识的,比如智能化。智能技术作为更高层次的控制技术,是实现数字化工厂的重要基础。本届展会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的智能化机床,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。国产机床具有智能功能的例子也很多,能够感受到国内企业的视野与步伐。
沈阳机床是行业里的一面旗帜,曾经他们站在了向机床高端核心技术冲击的最前沿,每年以不菲的投入支撑着艰难的攀登。但毕竟企业是要挣钱的,追求利润是永恒的主题。前两年沈机加大了对市场服务体系建设,研制出一批更贴近用户需求的短平快产品,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新五类。他们将一整套全新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应用在实践中,用工业设计的方式改变传统机床的形象,以汽车销售4S店的模式建立服务体系,等等。这次在机床展上,沈机的展品似乎平淡清减了些,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配有飞扬系统的体验区设备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年他们独树一帜的现代工业设计,已经在国内许多机床企业的产品外形上运用。
一年前,大连机床第五条流水生产线投建,在行业里引起关注,甚至争论。用造汽车的方式造机床,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。而为汽车生产提供成线的装备,这是我国机床企业多年来久攻不下的一道大坎儿。现在,大连机床的汽车缸体生产线、重庆机床的轿车齿轮生产线、浙江劳伦斯机床的剃齿生产线、山东普利森的油缸生产线,以及长征机床、南通麦斯铁、北一机床和上海三一精机的各类汽车生产线新品纷纷推出,标志着国内一批优秀机床制造商已经拥有相关核心技术。这次展会上,大机还展出了他们针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开发的系列产品,很有特色,且市场形势很好。
尽管此次机床展上,大家各有斩获,市场也在一定程度地放出回暖信号,但对于未来的判断,并不十分乐观,大环境都在调整期中,很难说做基础装备的企业,能好到哪里。所以,静下心来做深功夫,脚踏实地下大力气,应该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机床行业的主调。(杨青)转载